项目描述
1、项目名称
湘西苗族数字博物馆展陈与环境设计虚拟仿真实验
2、实验目的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在环境设计(艺术类)的专业核心课程“公共环境整合设计”中进行湘西苗族数字博物馆展陈与环境设计的实验教学项目。
(1)实验项目选题的重要性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本项目将数字博物馆展陈环境设计与苗族非遗文化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提升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2)创新“数字技术+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数字化展陈是当前博物馆文物活化的重要途径,本项目采用现代数字技术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的形式进行实验教学,将苗族文化遗产融入数字展厅,构建了叙述苗族故事的空间序列,激活了展陈的文物,培养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3)能够培养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
本项目探索了高校环境设计教育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教学新模式,让学生从“传统课堂单一的被动接收”转向“网络教学多元的主动探索”,丰富了培养高校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路径。
(2)实验教学项目的必要性
1)博物馆展陈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
博物馆展陈设计是公共环境整合设计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通过湘西苗族数字博物馆展陈与环境设计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学生可以自主构建数字博物馆,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学习相应的设计过程,如:在平面阶段,对比不同的流线设计;在材料阶段,进行将不同材料排列组合进行对比,选择最适合的材料;在灯光阶段,直观的感受不同亮度带来的视觉效果等。一方面,虚拟仿真实验可以针对不同教学环节的问题对症下药;另一方面,本项目让传统设计教学内容结合数字新技术共同发展,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
2)传统的博物馆展陈环境设计的教学形式单一、效果较差
传统博物馆展陈设计的教学实验需要真实的展品、实物材料、物理空间等硬件设施,成本高昂,大部分学校难以提供,仅能通过图文、视频进行实验教学,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展陈设计的全流程。具体存在以下难点:
①安全性差。
一方面,博物馆展陈的主要藏品大都是珍贵的文物,将文物在课堂上直接展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极有可能会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另一方面,博物馆展厅的建设施工过程,如铺设电路,安装灯光等需要专业的技术工人操作,学生因不具备安全操作技能,会存在一定的事故隐患。
②难以实现。
实体博物馆一般不会提供文物藏品用于高校的课程教学。不同的展示主题,需要的藏品数量、种类均有所不同,导致课程所需的实体展品难以获取。
首先,博物馆展陈设计的文物、灯光、材料、场地成本高昂;其次,高成本打造的教学实验使用率较低,每年仅供本校的专业课程使用几次;最后,课程结束后,不可回收的材料将造成较大的浪费。
④时空限制。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实践教学中,常常受到时空限制。例如,想要展示的湘西苗族文化遗产远在湘西的大山小镇中,学生难以亲身体验。此外,每位学生都需要单独的展示空间,难以实现多个学生设计方案的同时展陈。因此,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无法开展实体空间的博物馆展陈设计实践实验。仅仅通过方案图纸文本和参观实习等方式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不能让学生直接探索展陈布局和直观认知空间场所,无法满足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急需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来弥补现有教学方式的不足。
(3)实验目的
1)掌握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展陈设计方法。
艺术类专业课程的实验训练往往存在模糊性、随意性和缺乏逻辑性。本实验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在数字技术的精确控制下进行实践演练,学习设计法则并结合案例进行空间功能布局、人流动线分析、材质色彩搭配、展具展品布置和灯光配置,营造展示空间的文化氛围,锻炼学生的严谨思维,训练学生的展陈设计能力。
2)提高学生的环境空间整合分析的能力。
公共环境整合设计课程中,环境整合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包含多个方面,例如光环境、空间氛围营造、展品布局、交通流线等,对公共环境设计质量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学生对环境整合的关注和认识普遍不足。本实验通过对实体空间的虚拟再现,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供学生比选,通过分析不同方案的优劣来探索环境空间整合的最佳方案。
3)训练学生应用数字科技进行艺术设计的能力。
本实验通过虚拟仿真数字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空间的环境下进行实践演练,锻炼学生的设计创意思维,训练学生将数字科技与艺术设计结合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
4)培养学生文化体验导向意识和寓教于乐的学习能力。
本实验通过对博物馆的文化感知体验需求进行数字模拟,让学生在博物馆体验需求的导向下进行交互设计,通过电子游戏化的虚拟仿真教学模型,培养学生学习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兴趣。